
歡迎剛到英國的台港朋友!👋 不管你是剛落地還是已定居一陣子,這裡有溫暖的移英社群陪你一起適應新生活。想追蹤簽證、交通、住房與最新話題,記得加入我們的 WhatsApp 廣播清單 👉 https://livinintheuk.com/whatsappbroadcast
有安全員上路,目標 2026 全自駕 🗓️
Google 旗下的 Waymo 宣布準備在 London 落地。第一步會以 Jaguar I-PACE 加上安全員的人車監控模式跑實測、蒐集道路數據,等到條件成熟才切換成真正「無人駕駛」營運,時間表指向 2026。英國政府與 TfL(Transport for London)持續核發許可、劃定營運區域。若一切順利,London 可能成為歐洲第一個迎來 Waymo 的城市。
法規上線但細節待補:ASDE 責任 ⚖️
《Automated Vehicles Act 2024》把自駕車責任由「人」轉向「系統」,要求每台獲授權的自駕車背後都有一個「授權自駕實體(ASDE)」負責安全與合規;事故發生時,營運商、軟硬體供應商與保險公司都可能被牽動。聽起來完整,但實務層面的灰區不少——像是手動/自動切換的一瞬間誰負責、資料取用與個資治理怎麼落地、執法單位如何開罰、如何調閱紀錄等,都得靠次級法規與實測來補洞。
真實乘坐感:等 11 分鐘、單趟比 Uber 貴,還少了與司機閒聊的人情味 💷⏳
英國媒體在美國實測 Waymo,給出的兩個痛點很直白:等車時間偏長、票價可能更高。在節奏緊湊的倫敦,十一分鐘的等待就足以讓人改叫其他車。更微妙的是,那份「人情味」,計程車上與司機幾句話,可能是一整天最輕鬆的交流。專欄作家就提醒,無人的士雖省去小尬聊,但同時也拿走了城市中微小卻真實的連結。科技有魔法,社會需要溫度,兩者如何共存?倫敦街頭很快會給答案。
街頭壓力測試:工會冷眼旁觀、社群熱議「U 轉」「打圈」「夜間按喇叭」🌀
黑色計程車工會代表話很直白:「London 跟美國城市完全不同。」沒有嚴格的「越路(jaywalking)」文化,行人看到車頂 LiDAR 反而更敢直接過馬路——因為他們知道車會讓。社群上也不時流出自駕車奇葩片段:路口自作主張 U 轉、在停車場「繞圈找路」、回場時彼此按喇叭吵翻天。多半不是嚴重事故,但在高密度、路況複雜的倫敦,容錯空間更小,公關與工程團隊得用更快的修正、更透明的數據回報去換取信任。最後,真正能讓使用者留下來的,還是三件事:等候時間、票價、服務穩定度。
👋 初來英國的新朋友,別客氣,歡迎把你的問題與親身經驗丟給我們。這裡每天整理移英生活、交通與法規重點,也會追蹤 Waymo/Wayve 等自駕服務的最新消息。想即時接收更新與懶人包,加入 WhatsApp 廣播清單 👉 https://livinintheuk.com/whatsappbroadcast
Source:
- https://news.sky.com/story/driverless-taxis-to-operate-on-londons-roads-from-next-year-13450565
- https://www.theguardian.com/news/ng-interactive/2025/oct/18/driverless-cars-uk-autonomy-waymo-london
- https://www.telegraph.co.uk/news/2025/10/20/self-driving-cars-chatting-with-cabbie/
- https://www.thesun.co.uk/tech/37013773/waymo-coming-london-next-year-wont-work-uk/